2013年10月玻璃商品情报
荀子沿着这条路线继续发展,使礼治与法治的结合更加紧密,使这种政治模式理论臻于完善。
牟先生对政权与治权、政道与治道、政治与吏治的分疏就现代学术体系而言可以说是言之成理的,但是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则未必符合若节。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
这种对人治政治本质特征的概括并非全无道理。[33] 孔子还把德、刑作为宽、猛两种统治手段,认为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交替使用。所以,由礼乐文化推演出来的礼治在德治与法治中起着中道制衡作用。在治之道方面一般的原则有:天下为公、民本、人治、无为而治等,具体的模式有道家的道治、天治。相近的说法见于《论语·里仁》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他希望儒者能够做到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政),以是非对。樊浩:《人治与法治比较——中西法律精神的比较》,《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社会治道体系是道统、礼乐和法律的三位一体,是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中之谓人,形而下之谓器的三元和合,其思想根源是天地人三才的和合。
可知以一知万是由礼推演出来的,在荀子看来,礼由分而类,因类而统,由统而一。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当中,治道是一个复杂而自成体系的概念,既包括‘治之道,又包括‘治之具。后来晋铸刑鼎,孔子进行批评,虽然谈到了法字,但这里的所谓法、法度并不是今天常说的法,而是指礼制。现代治道体系,复兴传统礼乐 一、政道、治道 现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政道与治道》一书出版,提出其政道与治道说,从政权与治权二分的角度解析中国传统的治国理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说: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虽然,阴阳、儒、法、刑名、兵、农之于治道,辟犹橑之于盖,辐之于轮也。
这也就是说,古代治道主要包含了礼、乐、刑、政四个方面。我觉得,《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为公正: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比中而行之,礼义是也。故近申商者其皮毛,而符合孔孟者其神髓也。
周之东迁,文武之功德于是乎尽矣。牟先生对政权与治权、政道与治道、政治与吏治的分疏就现代学术体系而言可以说是言之成理的,但是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则未必符合若节。《荀子·王制》:此类行杂,以一行万……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李泽厚指出: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都一贯抨击荀子,表彰孟子,并以朱熹王阳明直接孟子,认为这才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中国思想史的主流正宗。
《春秋》言是,其微也。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
因此,二者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接下来的敌诸侯者危,权谋立而亡,都是行强道政治的后果。
这样,不但圣和王之间构成了张力,理想与现实也形成了紧张。抇是指盗墓,当时社会上对盗墓有流行的说法,说是古代没有人盗墓是因为普遍实行薄葬,而后世盗墓猖獗是由于人们厚葬引起的,荀子认为这是不懂得治道的说法,然后他进行了解释。所谓德治是指德化的程序而言,所谓人治则偏重于德化者本身而言,实是二而一,一而二的[31]。(《荀子·议兵》)以德兼人,国家有向心力,君主有号召力,百姓甘赴国难,得到土地能够控制得住,得到人口可以强兵,这样就能真正地增强实力。[24]白奚:《稷下学研究》第281页,三联书店,1998年。他从人性论、从人能群等人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论证礼乐对于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形成了集大成性质的礼学体系。
为此,他认为礼是法的纲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24] 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强化了周代和孔子重礼乐的传统,注重规范和制度,非常主张礼治,强调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儒家礼治的思想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
道经或是书名,或是大道之常经的意思。他说:力术止,义术行。
……上见尧舜之德,下见三王之义。(《荀子·致士》)因此,他认为礼之用为上,法之用次之。
王者制人道德,降心服志,设矩备衰,有察之政,甲兵之事备而无争战血刃之用,天下太平。君子者,法之原也(《荀子·君道》)。(《荀子·王制》)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所以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矣。
治理危机的出现给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侵蚀了党和政府的合法性,有可能把中国带入一个坏的市场经济,甚至有可能导致中国现代化的中断。也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予以认识,从而接受传统,承认传统为我们所自有、独有、固有,进而批判传统、超越传统,从而创新传统。
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埶,故民虽有离心,不敢有畔虑,若是则戎甲俞众,奉养必费。这一思想后来为儒家学派继承和发展,演化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与礼治密切相关的德治思想传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用武力征服,还是用道德感化,在庶民那里,还会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要重视刑罚的作用,但他也认为通过礼义教化是可以改恶向善的。
庆赏刑罚,欲必以信(《荀子·议兵》)荀子把公平看作在司法的重要原则:故公平者,听之衡也。荀子侧重从现实政策操作方案层面讨论问题,所以不把王霸对立,他尊王不贱霸,认为霸不如王但亦有一定价值。违礼即违法,违法亦违礼。大概古代社会把习惯风俗看作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故礼字广义颇含有法律的性质。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自觉到其拥有的历史传统为其所独有,并对此历史传统不断做有意识的省察,优越之处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奋力加强,缺失之处则力求改进。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
黄石公《三略》: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行焉。[⑨]侯外庐也说:荀子是后期儒家的伟大的代表。
荀子为即将到来的统一国家的君主指出的最理想的治道是以一持万的无为而治。(《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